近年来,赛事带来的能量,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。仅今年三四月间,各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就接近百场。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,甚至一些县城,都纷纷举办马拉松赛事。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家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,同时体现了各地对于体育产业的重视。赛事是城市展示形象的绝佳窗口,也能更好地为各地经济赋能。
热闹背后也需要冷思考。马拉松对于个人来说,是极限挑战,对于举办城市而言,也是一场“极限测试”,然而有的城市“成绩”并不理想。譬如,在着急“上马”的一些赛事中,有的地方在补给供应、医疗保障上准备不足,导致比赛过程中乱象频发,又因为组织经验不足,影响了选手的发挥。
要让马拉松始终“跑”在正确的赛道上,有两条“金线”,一是专业性,二是公平性。首先,对于地方政府或主办方来说,要充分评估自身举办马拉松的条件,量力而行。一旦获批,就要专业而系统地做足赛事准备,如安保、交通、医疗、补给等,都需要提前规划、执行有力;要因地制宜办赛,如可举办草原马拉松、海滨马拉松等特色赛事,让跑者在比赛的同时,也能领略到当地独特的风光和文化魅力。从公平角度而言,行业协会也要承担起赛事指导与平台搭建职责,制定严格规范的规则与评判标准,确保赛事公平公正。
当然,对每一个参赛者而言,也不要盲目跟风。在马拉松飞速发展的当下,我们不妨回想一下,我们努力奔跑,最初是为了什么?马拉松是一场长跑,赛事的组织也绝非一场冲刺。只有多方都能珍视马拉松的价值,尽心尽力地保障每一场马拉松的顺利完赛,才能让这项群众体育运动发挥出应有价值,助推马拉松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晶采观察,下期见!
编审:伍刚
统筹:刘娜 姜葳
记者:王晶
拍摄:魏浩宇
剪辑:王综鹤
设计:李自然